大部分家庭,幾乎都是老人幫忙帶孩子,他們心疼和理解兒女,社會競爭強,工作壓力大,大部分老人主動分擔,那麼老人幫子女帶孩子,有沒有得到回報呢?
01.懂得感恩的兒女,對老人孝順有加
付出要給值得的人,這句話放到子女身上也合適,老人幫忙帶孩子,付出了辛苦,子女懂得父母的心意,自然會得到正向的回報。
董阿姨今年65歲,是一位樸實的農村老太太,雖然大字不識幾個卻非常明事理,兒媳坐月子期間,心情不太好,經常甩臉子,她一聲不吭把月子伺候完。
出了月子,她跟兒媳說:「第一次當媽是不是感覺既高興又心煩呢?這是咱們女人都要經歷的,有什麼不懂不開心的說出來,自己生悶氣,全家人都為你擔心。」
兒媳不好意思地說:「媽,月子裡確實做得不對,不知道為啥就是控制不住自己,你別跟我一般見識。」婆媳倆話說開了,心裡沒有了隔閡,相處的比較融洽。
孩子一歲多時,兒子和兒媳要去省城打工,帶孩子的任務落到了董阿姨身上,一直幫忙帶到上小學,這些年付出的辛苦,小倆口銘記在心。
董阿姨生病住院,兒媳盡心盡力伺候著,還告訴她,別上火別著急,你沒給我們添麻煩,這是兒女應該做的。
懂得感恩的兒女,體諒老人的不易,關心老人的身體,老人不論付出多少,他們都會盡自己的孝道,讓老人安享晚年。
02.付出再多都是應該的
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孩子,寧可自己吃苦受累,只要子女過得舒心幸福就好。然而,沒有底線和原則的付出,換來的是自己傷心。
王阿姨和老伴只有一個孩子,他們唯一的希望,是兒子考上大學出人頭地,嬌生慣養怕吃苦的人,學習成績也不會好到哪去,高考落榜。
王阿姨又給兒子報名技校,能學到一項養活自己的技能也行,好不容易混了兩年,人家分配了工作,他卻領著物件回家了,嚷著要結婚。
孩子既然想要結婚,她和老伴又是買房,買車,花了不少錢,她並不在意這些,錢花給兒子不心疼。
她和老伴的退休金高,一家人還能勉強養得起,孫女出生以後,花銷越來越大,王阿姨感覺到壓力很大,催兒子趕緊出去工作,別總是依賴父母,你也是當爹的人了。
兒子嘴上應著沒有實際行動,王阿姨狠下心說:「我幫忙養孩子,你們兩個人,我們不管。」
她把孩子抱回自己的家,兩人確實上班了,讓她想不到的是,到了吃飯時間,兩人不約而同的回家蹭飯,吃完飯啥也不乾擦嘴走人。
王阿姨想想算了,一家人和和氣氣的,不要計較太多。有一次,王阿姨和老伴想出去旅遊,讓兒媳自己帶幾天,兒媳卻說:「一直都是你帶,我帶不了,要不然你們把孩子帶上吧。」
「從出生到上幼稚園,沒讓你們出一分錢一分力,難道孩子是我的嗎?」
兒媳說:「孩子是你們的孫女,爺爺奶奶帶孩子應該的,何況你兒子啥也不是,只知道啃老,我沒離婚不錯了,還想咋樣?」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如果你沒教會他自力更生,沒有獨立的意識,即使成家了,思想仍然不成熟。
哪怕你為他付出的再多,孩子都看不到,父母過度無底線的付出,讓他有了依賴的心理。
自己的兒子教育不好,更沒有權利說兒媳,所謂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就是這個道理。
03.彼此尊重就好,沒指望回報
婆媳最好的相處之道,莫過於保持一碗水的距離,有各自的私人空間,誰也不干涉誰,偶爾見一面還感覺挺高興。
霍阿姨是位聰明的老人,她知道跟兒媳生活在一個屋簷下,避免不了瑣碎爭吵,當兒子和兒媳提出讓幫忙帶孩子時,她說:「幫忙帶孫子我願意,把孩子送到我這來,這樣我還能照顧你爸。」
兒媳臉色不好看,若不是要工作,孩子當然自己帶比較好,霍阿姨看出兒媳的心思,接著說:「兩家離得又不遠,白天在我這,晚上自己帶回去也行。」
兒媳微微的笑了,感謝婆婆想得周到,兒媳挺懂事,換季或特殊節日,給婆婆買禮物,霍阿姨平時也給孩子買東西,幾乎養孩子沒用兒子和兒媳操心。
霍阿姨說:「老人幫子女帶孩子,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儘量不住在一起,會少很多麻煩事,要想得到尊重,不參與他們的事,我只管帶好孩子,其他跟我無關,至於回報沒想過。」
大多數老人幫忙帶孩子,並非需要回報,他們發自內心的想幫子女分擔壓力,父母看到孩子成家立業,工作生活舒心,他們也會深感幸福。
有些兒媳,即使婆婆幫忙帶孩子,依然覺得應當應分,其實說到底,不見得是婆媳的原因,跟中間的男人有關係。
婆媳關係好的家庭,中間的男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,出現問題不逃避,不甩鍋,想辦法解決,兩個女人被他哄得樂呵呵。
妻子感受到丈夫的愛,對婆婆的態度自然轉變,婆婆看小倆口感情好,她更加願意幫忙分擔和付出。
實質上家庭關係是一環套一環的,某個環節出了問題,不及時疏通疏導,最後就會撕裂成一個大口子,那時想要徹底解決,難上加難。
別管老人幫忙帶孩子得沒得到回報,最起碼你對得起兒女了,剩下的日子要為自己活,開開心心,健健康康的,不為兒女再操心,安享晚年才是真正要做的事情。
老人幫忙帶孩子,是人情還是義務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