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其實都有一種惰性,比如,在遇到困難的時候,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怎麼去解決,而是想有沒有什麼人可以幫助我們來解決。 這種依賴心態可能是來自于兒時,因為在小時候,似乎無論出了什麼事,都有父母可以替我們解決。
年齡漸大,漸漸地發現,父母原來也不是萬能的,在很多時候,他們甚至還不如我們有能力,於是,就會將所依賴的人下意識地轉移到朋友身上,也就有了「朋友多了路好走」,「朋友越多路越寬」之類的話。 但事實上呢,朋友可能會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出手相助,但沒人會像父母那樣全天候、無條件地來幫我們。認識不了這一點,做人往往很悲哀。
大概是前兩年,一次偶爾的聚會中,有個朋友看似不經意地說了一番話,大意是他年輕時的一個兄弟在外打工,機緣巧合之下,現在資產已經上億了。這一說,大家自然要問個究竟,於是他說了很多當年他們的事,來佐證他們的關係好,又說了很多對方現在奢華生活的一些細節。有人打趣,讓他過去給對方當個管理什麼,或者乾脆,讓對方回本地投資,他也能得些好處。他則很矜持,話裡話外的意思是,這事已經在談了。
從飯店裡出來,被風一吹,我感覺到有哪裡不對。這位朋友的生活相對來說要困難一些,本是我們中話最少的,現在因為有那個朋友,成了酒席上的主角,而他似乎很喜歡這種轉變。但是,這種轉變跟他本身毫無關係,只不過是因為有個成功的朋友。難道,他真的以為那個朋友會幫他?這種兄弟情深的事只在影視裡見到,現實中我是沒見過的。他的希望越大,只怕失望也會越大。
兩年後的現在,這位朋友還是像過去那樣平凡,那位有錢朋友也沒伸出援手,但他還是會經常地提到對方。只有當別人問起「你們關係這麼好,怎麼不去找他幫忙」時,他才會尷尬地笑笑。
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去尋求過幫助,但去與不去,其實都是一個結果。
越是成功的人,經歷的也就越多,他們的身邊會出現很多各種類型的人,心裡會下意識地將人分為好幾個等級,以進行區別對待。這種情況其實在我們身上也有,從小到大,再到中年,認識了多少人,有的人註定是路人,屬於擦肩而過的,有的人會有一段交往,但過了也就淡忘了,還有的人,雖然不至於遺忘,但無非也就是點頭之交而已,只有極少數的人,才會讓我們真正的記在心上。
當你渴望得到某人的幫助時,要想一想,自己在他的心中,是不是那極少數人之一。父母之所以全心全意幫助我們,是因為我們對他們來說是唯一的,妻兒願意幫助我們,是因為我們對他們來說也是唯一的,那麼,你在朋友心裡的位置呢?
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了,除了有一定的資源和機遇之外,所經歷的也遠非一般人所能想的,所以, 成功的人一般不會輕易出手幫助別人,尤其是,對他的成功沒任何作用的人。
很多人說,成功者的心都狠,那麼富有為什麼不願拿出一點來幫別人?說這話的人一般都是失敗者,是想從成功者手裡得到一些好處卻未能如願的人。
人到中年,別再依賴朋友交情了,除了父母,誰也不會無條件幫你。 生活,是自己的,不要把任何希望都寄託在別人身上,別人的成功跟你毫無關係,所以,你的失落也跟別人毫無關係。最終,我們會發現,所有的問題都需要靠自己解決,與其等待別人的施捨,不如好好想想,怎麼去解決面臨的問題。
當你習慣了依賴別人,有一天失去了依賴你就會束手無策,當你習慣了自己解決問題,會發現很多的問題,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般難以解決。